返回主站|会员中心欢迎来到天津信树碳汇科技有限公司!|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天津信树碳汇科技有限公司

低阻力过滤器-低阻力止回阀-低阻力过滤器-转轮式热回收新风...

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13601393339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实施细 则与应用实例研究报告

新闻中心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实施细 则与应用实例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2-03-21        浏览次数:1789        返回列表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试点情况
  为了能够将前期研究的成果付诸实践,并从试用中获取进一步的反馈,更好 地实现对制度框架、实施细则、平台工具等的落地,本项目先后与广东、重庆、 天津等省市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联系,将项目研究成果与地 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进行对接,在地方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大框架下, 对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与报告管理办法、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及报告平台 提供政策建议或技术支持。此外,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特殊要求,地方多采用第 三方核查的方式,对企业的核算结果进行验证,因此,本项目也结合试点情况, 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小结。 配合地方开展碳排放相关工作的要求,在广东省进行了前期实施细则的沟通 交流,为《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证制度暂行规定》与《广东省企业碳排放 报告指南(通则)》等系列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建议。 在重庆市的试用工作中,参与了《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筹备组工作方案》的 编写,参加报告核查组的工作,参与制定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实施细则、工 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碳排放报告核查工作规范,建立企业碳排放报告 平台,组织实施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 在天津的试用工作中,与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所属低碳中心展开合作, 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实施细则及报告平台使用指南供其参考,并征求其反馈意 见。目前还在进一步推进与试用过程中。各地的试用情况具体如下。
  广东
广东省温室气体报告基础情况
 广东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工作使广东省积累了对于企业层面能源管理和统计的实践经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主要基于这些基础展开。
1)统计对象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中的报告企业分为国家监管、省监管和地市监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6 部门指定的年能源消耗量 18 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千家企业,属于国家监管。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1 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属于省监管。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5 千吨以上不满 1 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属于地市监管。经过历年的调整和努力,2010 年广东省共有 1538 家工业企业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9771.40 万吨标煤,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 67.8%。其中省监管企业 163 家,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7205 万吨标准煤,2010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 48.7%。
2)主管单位和上报流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监管的重点耗能企业于每年的 3 30 日、4 15 日、7 15 日、10 20 日前将上年度和本年度以来的能源利用状况季度报告报送省经信委,同时抄送地市经信部门。省监管重点耗能企业应于每年的 3 20 日、4 10 日、7 10 日、10 15 日前将上年和本年度以来的能源利用状况季度报告报送地市经信部门,由市经信部门分别于每年的 4 15 日、7 15 日、10 20 日前统一报省经信委。其他纳入报送范围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季度报告的报送工作由地市经
信部门负责实施。企业有大约 3 个月的时间整理上年的年度报告,10~15 天时间准备上一季度的报告。各企业的报告先上报各地市主管部门或节能监察中心,地市对报告审核汇总后上报省中心。其中省监管企业由地市统一收齐后上报或者由企业直报省节能监察中心,省节能监察中心只对省监管企业的报告进行审查汇总。
3)报告方式
 由于手工和电子版上报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人为错漏较多,统计分析不便,广东省于 2009 年建立了广东省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从网上直接报送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极大地提高了报送效率。同时,配套开发了自动分析汇总功能,实现了分地区、分行业自动汇总、排名等功能,并配合其他信息,使地市主管部门对本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能够有动态的、更清晰的认识。对于节能任务完成不好或指标反弹的企业,则应及时加强督促和指导。2007 年开始,广东省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上报率逐年提高。2007 年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企业 130 家,占应上报企业的 84.4%,未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者报送报告不符合要求的企业 24 家。2008 年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企业 161 家,剔除关停企业后,占应报企业数 173 家的 93.06%2009年之后至目前,广东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上报率达到了 100%。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基本情况
 广东省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安排包括三个阶段:2012 $2015 年为试点试验期;2016 $2020 年为试验完善期,2020 年后为成熟运行期。通过试点工作,广东省希望能够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碳排放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碳排放权交易促进节能、减碳约束性指标完成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保障碳排放权交易的顺利开展。具体包含 3 部分的工作:
1)建立碳排放信息报告和核证机制。具体包括:
 ①建立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制度。参照重点用能单位范围,合理确定要求报告碳排放信息的重点企业,并逐步扩大范围。所有控排企业均纳入实施碳排放信息报告的范围。
 ②建立控排企业碳排放信息核证制度。培育并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控排企业报告的碳排放信息进行核证。
 ③建设碳排放信息报告核证系统。建设相应电子信息系统,为企业报告和第三方专业机构核证碳排放信息提供便利。
2)建立碳排放权配额管理机制。具体包括:
 ①加强碳排放总量管理。按照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碳排放总量增幅逐年降低和相关约束性指标的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全省、各地市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碳排放权配额管理提供依据。
 ②科学合理发放碳排放权配额。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合理确定政府可监管的年度碳排放权配额总量指标。制定相应规则,向控排企业发放碳排放权配额,并将符合规模要求的有关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纳入配额指标管理。推动相关企业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
 ③建设碳排放权配额注册登记系统。建设相应电子信息系统,用于注册配额账户和登记配额,详细记录配额发放、变更、注销等有关情况。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运作机制。具体包括:
 ①规范建设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建设成为我省和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为我省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服务。
 ②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的业务规则。制定并不断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过程涉及的交易撮合、价格形成、配额交割、审查核证、资金清算、信息披露、风险控制、委托代理、争议调解等方面的业务规则,并按此开展交易活动。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相应电子信息系统,实现碳排放权配额网上竞价交易、交易账户注册、交易信息登记等功能,为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开展提供完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④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监管机制。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和碳排放权交易所运营的监督管理,碳排放权交易所要对交易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其中,在 2012 $2015 年(试点试验期)的企业范围包括:
1)实施碳排放信息报告的企业范围。
 报告企业范围是广东省内 2011 $2014 年任一年排放 1 万吨二氧化碳(或综合能源消费量 5000 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具体名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省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和所属行业特点,分期、分步组织上述企业报告碳排放信息。研究将交通运输、建筑行业的重点企业纳入碳排放信息报告范围。
2)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的企业范围。
 控排企业范围是广东省内电力、水泥、钢铁、陶瓷、石化、纺织、有色、塑料、造纸等工业行业中 2011 $2014 年任一年排放 2 万吨二氧化碳(或综合能源消费量 1 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具体名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省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和所属行业特点,分期、分步组织上述企业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开展配额交易。“十二五”期末力争将交通运输、建筑行业的相关企业纳入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范围。
 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办法
  广东省在前期开展企业碳排放报告办法与支撑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依托本项目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管理办法与相关标准目录如下,具体内容见《文件汇编》。
1)统筹管理类
 ! 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证制度暂行规定
2)技术方法类
 ! 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报告指南(通则)
 ! 广东省电力企业碳排放报告指南
 ! 广东省水泥企业碳排放报告指南
 ! 广东省钢铁企业碳排放报告指南
 ! 广东省炼油企业碳排放报告指南
 ! 广东省乙烯企业碳排放报告指南
 ! 广东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和核证指南
 ! 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核证规范
 ! 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证系统需求方案
3)实际操作类
 ! 企业碳排放报告工作手册
 ! 企业碳排放核证工作手册
 ! 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证系统操作手册
 本项目的研究人员依托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证制度暂行规定》与《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报告指南(通则)》等工作多次赴广州参加研讨会,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与建议。其中,《广东省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证制度暂行规定》对广东省的企业报告工作、核证机构资质管理、核证相关工作进行了总体要求。具体内容框架如图 24具体来说,广东省重点对监测、报告与核证进行约束,同时也采用了“管理办法+文件支撑体系”的文件体系结构。其所采用的系列“报告指南”,也与项目的文件支撑体系中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核算方法标准》基本一致。同时也要注意到,广东省结合当地试点的要求,明确了采用“第三方核证”的核查验证方式,并据此对核证机构、人员、流程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3601393339

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13521269933